顯示具有 媒體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媒體報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媒體報導]飛碟電台《下班女王》朱衛茵專訪(2015年7月30日)

愛情、關係、家庭這些東西,從小到大老師都沒教。水面劇場在創作之外,也分享生活中關於藝術的美好,並協助大眾,用戲劇解決人生疑惑,處理學校沒教的事,創造自由人生。

水面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受飛碟電台《下班女王》邀請,以簡單的「模擬劇情」狀況,教大家如何有效增進兩性情感,提供聽眾和另一半「好好溝通」的說話方式。例如:要怎麼樣讓伴侶關心你?讓我們來看看幾個或許很「熟悉」的場景,不同的說話方式,造成不同的結果。

場景 A
老公回來,老婆在門邊表示腰椎痛(老公不以為意的表情 )。
老公:我回來了。
老婆:嗯。我腰椎好痛喔 

老公:腰椎痛不會去看醫生,告訴我幹什麼?我又不是醫生!
老婆:你怎麼這麼說話?那我可以跟誰說?
(照片:2014,水面劇場 《前方的風景》劇照。攝影/陳輝明,演員/江國生、張依琳)
場景 B
先生回家。
先生:我回來了。 

太太:老公你回來了,上班好辛苦,今天太陽好大天氣好熱,你一定累壞了。來趕快喝水。
先生:欸?今天怎麼這麼溫柔啊?太太:你先看電視休息一下,晚餐很快就好了。
先生:恩。好。
(太太拿水果和點心給老公吃,老公在看電視) 

太太:來,吃蘋果。還有這個玉荷包,不過不要吃太多喔。
先生:這麼關心我,真好~
太太:還有啊,我跟你說,我下午匯錢給你爸爸媽媽了。
先生:好。好你就知道我最在意我爸爸媽媽了,你替我孝順父母,很乖很賢慧。
(太太進廚房煮菜,一會兒後)
太太:老公,我腰好痛喔。
老公:腰好痛?那怎麼辦?要不要休息一下,還是你希望我幫你做什麼?
太太:不用啦。只是我煮魚沒有薑了,你等一下出去幫我買一下好不好? 老公:好!沒問題沒問題,我去幫你買。可是那你的腰怎麼辦?
太太:沒問題,待會如果你有空,幫我按摩一下好不好?
老公:好,我先去買薑,待會回來,馬上幫你按摩!




     但是很多女生都會說,我事情那麼多,也那麼忙,又那麼痛,難道我不應該一開始看見老公就伸張我的痛嗎?其實,關係是互相對待的方式,兩個人要怎麼去溝通是一個你們兩人玩的遊戲規則。比方說:察言觀色。當你明明看到人家皺著眉,非常煩躁,或者全身都是汗,對於你的反應,對方根本聽不進去。這時候,建議你可以先「演」一個溫柔的小女生,最後反而可以成為大女人。所謂大和小,有權力和沒有權力,這都是自己認為的。當你達到目標的時候,就已經是大女人了。
這是自《下班女王》節目中摘錄出的要點,讓沒機會聽到節目的夥伴們,還是有機會了解劇場總監張嘉容與主持人朱衛茵對話的精采內容,工作坊近期開課:報名請洽活動通報名頁面,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8/29(六):http://goo.gl/ddDqGS
歡迎各機構邀約,劇團公開行程請直接查閱下列日曆:http://labelledormeuse.blogspot.tw/2015/05/httpsgoo.html
劇團連絡方式:labelledormeuse@gmail.com.com/0987-439-964


[媒體報導]藝術紓壓,放下重擔安頓身心(健康遠見雜誌2015年7月出刊)

壓力來自現實生活的限制,而藝術創作正好可提供一個出口,讓說不出口的、改變不了的,在創作中紓解。

藝術紓壓,放下重擔安頓身心

「你知道我有多擔心你嗎?」美美帶著急切的語氣,責怪爸爸在媽媽過世之後,只顧著外遇對象,很少回家,她害怕爸爸愈陷愈深,心中累積的憤怒、不滿,全然表現。

這是「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的戲劇紓壓課程,美美即興演出自己的真實生活。她的內心正承受不小壓力,很希望聽到爸爸說出,「我其實很在乎你,」也期盼自已有能力改變家庭僵局。

在導演兼諮商心理師張嘉容協助下,美美在一旁當起導演,指導其他同學演出她心中的大和解場景:爸爸願意放下外遇,重返家庭,和妹妹重享天倫之樂。


[媒體報導]水面劇團藝術總監張嘉容接受《教育行動家》主持人張慧心女士專訪

 

「來到這世界上,一定要認識自已。」 「參加工作坊,就像一個『清垃圾』的過程,離開工作坊,帶著一身輕快離開。」 今早,水面劇團藝術總監張嘉容接受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專訪,主持人張慧心女士­長年關注心理、教育議題,兩人聊起來相當有火花。每個人都有心事,透過參與工作坊,將­自已的經歷利用情緒書寫、肢體表演等方式變成故事,在團體中互相交流。大家在工作坊中­享受很愉快的氣氛,跳著舞、嘴角上揚,於是…你的心就打開了。 

 為大家獻上熱騰騰的精彩專訪,請點選影片收聽。 工作坊近期開課:報名請洽活動通報名頁面(http://www.accupass.com)搜尋「遇見有力量的自己」,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歡迎各機構邀約,劇團公開行程請直接查閱下列日曆:http://labelledormeuse.blogspot.tw/20... 劇團連絡方式:labelledormeuse@gmail.com.com/098­7-439-964

[媒體報導]水面劇場總監張嘉容接受《世界一把抓》主持人李永萍訪問



「我不是專業演員,也沒有受過劇場訓練,可以去參加工作坊嗎?」可能有很多人會這樣的­疑問。

其實一般社會大眾或職場上班族都會來參加我們的課程,他們發現在這樣的課程,很輕鬆自­在就可以表達自已,甚至處理人際關係,自我療癒、自我成長。

有一個五十幾歲的女兒,一直在家族企業工作,因為某些歷史性的因素,跟她的爸媽相處得­不是很好,來到工作坊,透過「演戲」的方式,讓她整個演了一次家族歷史,再現當時的情­況,讓她了解她媽媽的委曲與父親的辛苦,本來不跟爸爸說話的,又開始說話了。他們家因­為分產的關係不愉快,但在工作坊當中,她也看見其他家族成員的心聲,重新修復與家人的­關係。

正所謂「知識就是力量」,不只是外在的知識,對於自已內在人際關係的理解,也會提供給­你新的力量。簡單地說,透過團體集體的協助,讓人產生客觀性的了解,使得對她自已、家­人的關係,得到改善。
近期開課:報名請洽活動通(http://www.accupass.com)報名頁面搜尋「遇見有力量的自己」,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場地協力:卡市達創業加油站

自由時報報導:工作坊課程讓人們有個挖掘自我潛能的天地,生活,終於有種撥雲見日感!(2015年6月20日報導)


覺得自已不善表達情緒嗎?覺得有太多壓力累積在體內嗎?走出辦公室後,試著進入戲劇世界,學習釋放也找回自已吧!


我的戲劇課日記
先從放鬆的開始,以肢體動作自我介紹,再來,21組透過聲音、肢體及直覺溝通,以胡言亂語的方式對著對方講出職場中不敢說的話,另一方可回嘴,互相激盪。把語言拿掉,改用聲音、肢體及直覺說話。

體驗者報到Sindy(數位出版業)
在數立出版業過著日復一日的上班族生活,有感於自已肢體語言與表達能力的不足,加上對生活感到茫然,Sindy便在網路上尋著了水面上與水面下戲團開辦的課程,從此,發現全新的自已。

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介紹1996年開始於大專院校教授戲劇療癒與編導的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於2010年底成立「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有感於現代人情緒宣洩不足,除了於各地巡演自行編導的劇碼,去年開始決定針對一般大眾開課,規劃出「遇見有力量的自已」課程,透過表現職場或家庭情緒,發掘自已的問題,也訓練聲音與肢體的表達,讓大家的身體自由,特別適合不懂拒絕他人或表達自我的族群,也讓想進一步訓練身體與聲音能力的人們,有個挖掘自我潛能的天地。

放鬆的開始!以肢體動作自我介紹。
炎熱的夏日午後,位於捷運信義安站旁的上課場地「卡市達創業加油站」內,傳來陣陣悅耳音樂,走入其中,發現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正微笑地等待著我們,隨著音樂的流動,人員逐步到齊,她便召集大夥圍成圓圈,以自由動作表現自已的名字傳遞給下個人,下一個人要重覆表現一次,接著再表現出自已的名字,帶動全場氣氛之餘,也讓我們以放鬆的方式認識彼此。


























《art plus》專欄:劇場與療癒(2015年4月號 第42期)

為什麼我會從事戲劇編導、教育和療育?

為什麼我會從事戲劇編導、教育和療育?讓我先從我的原生家庭說起。我父母出生在1930年代的彰化員林和田中,經歷過日據、二次世界大戰、國民政府來台、二二八事件,他們排斥政治和新鮮事物,對西方的藝術文化陌生隔閡,跟台灣的傳統藝術脫節。員林火燒庄是北管的大本營,但父親一心求學脫離貧困,不曾正視過他心中的下里巴人之音。我出生時,父親已從泥水匠及貧農之子晉升為台北柵的都會中產階級,晉升到公務員十二職等,照顧一家五口衣食無虞。



中央廣播電台/《自由風》節目:認識自已是一個遊戲,在遊戲中發現自已尚未開發的潛能。

播出時間:中央廣播電台《自由風》FM101.3  2015/3/22(一)13:15

中央廣播電台的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朱家綺,在《自由風》節目中,透過介紹台灣藝術文化,藉由生活中的創意、單純的感動,喚醒你我沉睡的靈魂。

就在節目當中,邀請水面劇場的藝術總監張嘉容以及璞緻國際室內藝術設計設計總監周言叡,談如何將戲劇的身體訓練帶入一般人的生活中,藉由深入淺出的工作坊,坦然面對解決人生難題。

不僅如此,節目中也分享水面劇場張嘉容今年特別策劃「生活研究所」系列工作坊,從音樂、空間、燈光、戲劇等各種元素,學習如何去為自已的生活加分!

收聽廣播節目請點選:http://radio.rti.org.tw/program/focus/?recordId=2377



聯合報:「LIFE」 張嘉容/窺見英女王內心小劇場

「LIFE」 張嘉容/窺見英女王內心小劇場

【聯合報╱台北訊】 2014.07.30 03:43 am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透過《LIFE》雜誌的一百卅四張照片,訴說一百卅四個不同的人生故事。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表示,每幅作品都是微型劇場,一張又一張的戲劇,將她拉離平庸的世界,進入歷史的宏觀與自身關係中,思考歷史的教訓,承接古人累積的智慧。

張嘉容日前參觀LIFE攝影展,讚嘆策展人發揮不同人生對照的巧思。善於從女性角度觀察社會的她,也拿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照片對比瑪麗蓮夢露的故事,尋找展覽的新火花。

張嘉容說,她們是個性不同卻都充滿魅力的女性,夢露才華洋溢,迷人、敏感而感性,「感性像酒神,令人徬徨、失去理智,卻也能引爆生命的熱力,純粹把自己身上最美好、最纖細的一面發揚光大,就是瑪麗蓮夢露。」

伊莉莎白二世則是理性的代表,張嘉容看著女王準備加冕典禮演講的照片,想像女王當下的內心小劇場。張嘉容認為,伊莉莎白二世並未被攝影師打擾,肩負重責的她正思考如何安撫不安的英國人民,即使知道媒體在拍攝,也無法將她拖離專注之中,「如戲劇所說,伊莉莎白二世生活在舞台上,同時也能觀察觀眾的反應並準備回應,在這個人生舞台上,她稱職地扮演了她的角色。」

張嘉容籌備下半年新戲「前方的風景」,以戲劇結合布袋戲的手法,探討愛情如何從一見鍾情到一生一世,讓她對喬.迪馬喬在夢露過世後,每三周一次墓前獻花的浪漫故事,特別有感觸。

來源: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836954.shtml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66期 封面故事:3種專注力 告別分心與瞎忙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66 封面故事:3種專注力 告別分心與瞎忙



166期(20147月出刊)的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封面故事「3種專注力 告別分心與瞎忙」分別就事情、人際以及生涯三方面,討論現代數位、多工的社會中,如何維持住這三種專注力,告別分心,揮別瞎忙?

在對「人際」的專注上,Cheers雜誌訪問了水面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嘉容老師說,重新欣賞對方的優點、學會閱讀肢體語言,是最重要的步驟。「語言佔溝通的比重只有3成,其他都來自肢體語言。」專注觀察對方的表情和身體,往往可以找出更多線索…嘉容老師也提供了幾個小撇步,分享自己如何提升專注力,增進與家人與同事之間的關係。



除了對「人際」的專注,對「事情」、「生涯」要如何專心呢?更多內容都在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166期,p.96-103


多汁報:「廣藝基金會」台灣表演藝術推廣基地啟動計畫 「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編導張嘉容 獲選進駐





本文刊登於多汁報第34期,2014524日(表演藝術‧劇場焦點)。

「廣藝基金會」台灣表演藝術推廣基地啟動計畫

「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編導張嘉容 獲選進駐
北京77文創園 「心的居所」創作工作坊

【劇場文創組、記者周雅瑩/台北/北京連線報導】
「北京駐地計畫」是由「廣藝基金會」臺灣表演藝術推廣基地所啟動的計畫,目的在於增加兩岸青年藝術家交流。該計畫每年提供臺灣年輕表演藝術工作者前往中國大陸,了解北京表演藝術環境生態,也讓北京表演藝術圈有更多機會認識台灣的同行。

台灣「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編導張嘉容,就是首位被廣藝基金會台灣表演藝術推廣基地邀請至北京進行駐地表演藝術推廣、交流的台灣年輕表演藝術工作者。

「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是張嘉容在北京77文創園區設置「心的居所」創作工作坊核心的創作理念:「當心找到了它自己的居所,便能堅守一份對愛的信仰,信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論身在何處都不再懼怕,並可將愛與溫暖傳遞給他人。這就是"心的居所"工作坊名字的真諦所在」。

劇場是編導演呈現故事的地方

也是讓人與人真實交流的空間


「心的居所」創作工作坊以是將張嘉容2013年作品《下一站,出發》的劇本作為創作起點,引導工作坊餐雨者以信任遊戲<跟著你跟著我>、初戀故事<初戀教會我的事>、婚姻短劇<為關系所做的犧牲>、婚姻肢體劇<我真正的幸福>的互動體驗,透過肢體暖身、創造性遊戲、讀劇練習、劇本寫作、即興表演練習方法帶動心靈解放,來發掘參與者的生活故事,並透過編排呈現,達成表演者、創作團隊、現場觀眾三位一體的心靈激盪,喚起心與心的共鳴。

張嘉容說:「劇場可以是傳統演員表現自己和呈現編導故事的地方,但它也可以是跳脫傳統定義,讓人與人之間真實交流的空間」。參與民眾江檸杉說:「注重從『打開自己』開始,自然的喚醒自身的情感、思想和行動。從『心的居所』出發,低著頭看清自己,去接受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思考到彼此關係。另外,這『舞臺真人秀』證實了表演不該是漂亮的演員做的事情,而是所有人心靈的溝通」。

除了在77文創園的排練和發表,受「北京芯世界社會創新發展中心」邀請,張嘉容還以「社會創新實踐者」身分於510日在北京劇院「2014社會創新周」辦工作坊。有參與民眾表示:「透過簡單地律動,能帶領他們迅速破冰,營造出分享與溝通的良好氛圍,也在此工作坊中感受到如同在『家』的自在感」。

「我就是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不要輕易嘗試任何改變,改變你現在所有的一切」這首老歌,正是「心的居所」想帶給糾結於工作、人際、家庭、愛情的人們最好的詮釋。張嘉容表示:「希望更多人會有類似的機會,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心的方向,找到心靈的歸宿」。參與創作工作坊的旅行社經理高瑩說:「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很少會停下腳步,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心的方向到底在哪裡。」

多汁報:〈水面上水面下〉編導張嘉容 用戲劇療癒自我 找家庭中的自己



本文刊登於多汁報第33期,2014510日,第33版(表演藝術‧劇場焦點)。

〈水面上水面下〉編導張嘉容:用戲劇療癒自我 找家庭中的自己


【記者周雅瑩/特別報導】戲劇,可以表達人與這個社會的關係;而透過戲劇故事及生活中的體會,就可了解自己。「我不想讓觀眾覺得沒有希望,希望她們得到的,已經是我們掙扎思索過的,當然,也不要給虛假的樂觀。」這是劇場編導張嘉容投入療癒戲劇的緣由。

張嘉容於2011年成立〈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簡稱:水面),除致力於藝術創作、文化融合、兩性議題和弱勢參與,兼具人文與科技的跨界。2008年起,張嘉容以專業戲劇演出探索現代家庭和兩性,啟動「天使宅急便」計畫,至各地設開戲劇工作坊,推動創意舒壓、身心照護、自我療癒、自助助人。

2011年起,陸續與泛自閉症(亞斯柏格症)機構團體、家長及早療孩童合作,張嘉容用她擅長的戲劇助人;與不同族群相處經驗,也反饋到她的創作。

5月此時正參與廣藝基金會「北京駐地計畫」的張嘉容,除了駐地北京感受在地表演生態,還開設《心的居所》創作工作坊,再度用2011年《美麗沉睡者》及2013年《下一站,出發》的劇本和演出紀錄為起點,讓不同時空下的互動劇場,也進一步考察兩岸華人在愛情和家庭間的矛盾、掙扎及傾悟。

張嘉容說:「劇場可以是傳統演員表現自己和呈現編導故事的地方,但它也可以是跳脫傳統定義,讓人與人之間真實交流的空間」。

為何重複演出舊的劇本?張嘉容指出:「不同的人、不同時空背景,同樣的劇本,會有不同的火花」。曾參與《下一站,出發》演出的梨園戲演員魏美慧說:「原來生活故事變成文本,可以重複演繹並得到觀眾的共鳴,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所謂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跨藝文結合:黎畫廊、林語堂故居


〈水面〉每年都會不定期開〈遇見家庭中的自己〉課程,希望透過戲劇幫助更多因繁忙迷失自我的人。今年有參與者說:「在每個參與者身上都看到了一部份的自己,就像是在照一面神奇的鏡子,可以照出每一面不同的自己,因為這些故事引起了共嗚,每位言語的丟接更在心裡激盪出不同火花。也因為來到工作坊我才發現,這條路上我並不孤單」。

曾參與〈遇見家庭中的自己〉的楊姓學員也說:「好的應該是我面對了自己,在家庭中和不同角色的關係,去想我要什麼和要怎麼做。所以不是要去解決某個關係,而是從自己出發再去面對,面對過往所有,一切的答案都是在自己吧!」。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戲劇的趣味和美學,〈水面〉劇團今年陸續跟〈黎畫廊〉、〈林語堂故居〉跨界合作,時間分別是七月及五月底開始。張嘉容指出:「戲劇本來就是綜合藝術,結合戲劇文學、美學、音樂等,但是單獨的藝術種類未必都熟悉戲劇,以及了解戲劇的作用和美學。希望能從專業的角度與不同藝術機構合作,幫助藝術機構引進戲劇的觀點和美學,深入淺出的結合文學、美術,使得他們能夠拓展他們的客群及美學視野」。

2014新北市藝遊 4月號 蒐集故事的人─水面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

新北市藝遊月刊,是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行銷推廣藝文活動及訊息的即時文宣品,在此次介紹藝文團體中,以「收集故事的人」來形容水面上與水面下藝術總監張嘉容。

藉由收集而來的故事,透過鮮明的編導觀點,加入劇場技術,編導出有別於傳統的動人戲劇,演化為所有人共享生命的當下時空。

愛是什麼,讓我們在這條路上一起探索。

更多內容詳見全文,或是到誠品書局、金石堂以及伯朗咖啡館皆可索取

本文刊登於 新北市藝遊 2014年4月號 藝文團體 p.32.-33

蒐集故事的人─水面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

文/吳思鋒

嘉容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但她卻說,如果不是因為受訪,她平常是很不會說話的。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怎麼能夠和包括婦女、醫療、學校、企業在內,五十多個不同屬性的機構、單位,合作開設工作坊呢?或許,這就是戲劇的獨到之處吧。引導者透過各種戲劇和舞蹈技巧,如肢體開發、身體放鬆、觀察力、覺察力、專注力、情景重建、角色扮演等等的訓練,幫助參與民眾紓壓放鬆、身心癒療、潛能開發、轉變行為模式。
這是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在做的事。從2008 年啟動「天使宅急便」計畫,至各單位開設戲劇工作坊,推動創意舒壓、身心照護、自我療癒、自助助人,再到2011 年起,陸續與泛自閉症/亞斯柏格機構團體/家長,以及早療孩童合作,嘉容用她擅長的戲劇助人,而這些與不同族群相處的經驗,也反饋到她的劇場創作。

從這兩年她發展出「紀實互動劇場」的創作路線,便能清楚看到嘉容的創作,實存社會參與結合戲劇、人文與科技互融的關係,專業演員與音樂家、沒演過戲的素人一齊登場。包括《你可以愛我嗎?》(2012)、《下一站,出發》(2013),以及《桃花與渡伯》(2013),都將不同族群、表演者的生命故事,透過鮮明的編導觀點,重新組織編劇、加入劇場技術,以及改變觀眾席與舞臺區的空間調度、,編導出有別於傳統的動人戲劇,演化為所有人共享生命的當下時空。嘉容也愛探索不同戲劇類型的融合,例如結合南管音樂、梨園戲的《桃花與渡伯》,加入梨園戲、布袋戲的《下一站出發》,以及為臺北木偶劇團導演的《哪吒小英雄》等。即便只是帶領工作坊的時候,她也會適時放入多媒體等技術形式,實驗不同的操作可能。無論演出或工作坊,每一次都是嘗試,也都是考驗。

時序回到2010 年,那時她靜下心思考,決定了未來要走的路,其中之一是要到很多地方開工作坊和做演出,並且探討同樣的主題--「愛是什麼」。至今,她仍持續在這條路上。有朋友對嘉容說,她的戲很療癒。她只是淡淡地回應:「我不想讓觀眾覺得沒有希望,希望他們得到的,已經是我們掙扎思索過的,當然,也不要給虛假的樂觀。」今年四月,她受廣藝基金會之邀,將赴北京77 園區駐地創作,與當地民眾、藝術家工作,創作在地化的小品。到時候,不知道又會生出多少個,愛的故事。

art plus:寫在藝術治療之外 療癒系劇場 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唯一串連台灣、香港、澳門兩岸四地的文化藝術雜誌 art plus,四月號專題「寫在藝術治療之外」,採訪了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談論她的創作以及工作坊課程,讓戲劇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讓更多人看見藝術在癒療與慰藉的發揮與可能。

無論是何種形式,張嘉容的作品,總是希望讓人在看完戲,上完課後,能感到溫暖,有所啟發,並為自己生命注入能量。藝術的力量如何啟迪人心?更多內容詳見全文,來看嘉容老師怎麼說吧!




本文刊登於art plus 第30期,2014年4月,p.32-33。

療癒系劇場 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文/孫嘉蓉(台灣art plus 主編)

聽到「戲劇工作坊」,多數人會理解為學習演戲、表達技巧的課程,但在劇場編導張嘉容的工作坊中,學員感受到的其實遠超過戲劇本身。


在劇場工作十多年的嘉容,2010年成立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現任劇團藝術總監。寫過無數個劇本,對人一直很有興趣也擅於用捕捉人性的她,小時候曾是個極度害羞的小女孩,與人交流時常手足無措,直到接觸戲劇和舞蹈的課程後發現到身體的存在,學會透過肢體自在表達情感,「過去(跟人相處)很不專心,心裡有太多聲音在關注別人對我的看法。」她說。不但著迷於身體開發與自身發展的各種可能性,這幾年她也己利利人,開設相關的課程教授這些技巧,甚至將這些課程中對學員和社會現象觀察的啟發,帶回到戲劇創作上。


嘉容曾與多個劇團共同創作,2008前都是專注於戲劇編劇與導演的工作,四處教學並不在她的計畫中。一切起因於那年她做了一個和憂鬱症有關的戲《我的天使朋友》,戲裡主角困在對於社會的無力、父母間的溝通以及兩性關係裡,最後領悟,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的女媧,都在補自己的洞。演後得到很多觀眾迴響,她於是把巡迴表演的計畫拿去申請補助:「當時有評審說我一個專業藝術創作者,為什麼要去做社工的事,建議我如果真有決心可以先從課程開始。」從最初的《天使宅急便》計畫(註1),一路舉辦過《泛自閉症/亞斯柏格戲劇計畫》、《遇見家庭中的自己》等工作坊,迄今已與超過50多個單位合作。


對過去很喜歡上各式課程的嘉容而言,一開始是把學過的戲劇、舞蹈技巧整合,後來發現學員們就像是她的演員,上課如同即興編導一般,甚至比劇場創作更大膽、深刻和有影響力,這對她往後的創作起了很大影響。


2011年一系列關於亞斯伯格症的計畫是另一個轉捩點,她將課程累積的啟發,在計畫結束之後,重新招募可以演出的家長、社工、志工等素人,延伸創作了《你可以愛我嗎?》多媒體紀實互動劇場(2012),這個作品講述自閉症孩子、家長們以及這個社會的故事,讓演出者現身說法的表達並與觀眾互動,加上掌控得宜的藝術水準,得到了好評。


這個她獨創的戲劇形式,啟發自德國Rumini劇團,再加上近距離互動及各種美學元素,形成一個完整的劇場風格。在《你可以愛我嗎?》之後,她繼續發展紀實互動劇場,加入專業演員,甚至結合梨園戲和布袋戲,在2013年推出了《桃花與渡伯》與《下一站,出發》,資深劇評人紀慧玲形容:「明明白白是一場心靈之旅,因為切入音樂、樂器、肢體、曲詞的玩耍,大有拆解經典的解構趣味,靈性療癒的強迫指涉隱褪退讓,劇場的遊戲性浮出水面,一干旅人居然也就安於擺渡,安於同船共渡。」


治療還是療癒

在嘉容的工作坊裡,從暖身開始、再透過小遊戲、自由書寫或講故事等多種技巧,引導大家面對內在自己。學員的反饋以及改變是彼此最大的收穫,她信手拈來的故事包括焦慮父母關係的女兒、放下對先生不實際期待的太太、卸除商場語言的企業老闆等,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故事而來,帶著滿滿的收穫而去。工作坊雖以戲劇為名,卻不只學習技巧和創作方式,當中療癒的成分,曾讓嘉容對於工作坊的定位小小迷惑了一下:我要怎麼訴說自己所做的事讓外界理解?

「早期學員並不會把我當諮商對象,只是很願意跟我說,雙方都沒有負擔。後來開始有學員到處去分享課程裏得到的收穫,問我說可不可以用『戲劇治療』這個詞來跟外界介紹。甚至有我不認識的心理醫生推薦個案來上課,但我始終沒有用這個詞。」她說。


她了解這是一種跨領域的課題:「戲劇創作者很少去了解創作以外的事情,心理諮商界不太了解專業劇場。我只想讓大家知道我們所進行的事,對雙方都有幫助,例如我的學員很多都成了專業劇場的觀眾。」因此,她將自己的工作坊的課程定位為:透過戲劇,自我觀察省思、發展能力,進而改變思考觀點和行為模式,為自己生命注入能量。


而她將自己的劇場創作稱呼為「療癒系劇場」,強調創作要讓人看到脈絡,在看完戲後能獲得力量並感覺到溫暖。那麼過去她劇本中會出現的暴力與憤怒,跟療癒有衝突嗎?她笑說沒有啊,療癒系劇場並非要隱惡揚善:「說到底藝術作品先要有美感和技巧才能感動人,不是只靠崇高的精神。我的創作主題是情感關係,兩性張力,家庭風景,深刻去讓人看見家庭社會的文化脈絡,跟工作坊一樣,都是為了讓人在看見之後,用更大的勇氣和信心走下去。」


註1:2008年的《天使宅急便》計畫,與婦女、醫療、學校、各種長期照護族群等團體合作,至各單位開設戲劇工作坊,推動創意舒壓、身心照護、自我療癒、自助助人。



2013年表演藝術雜誌 : 戲曲是集體心靈療癒的媒介


戲曲不再是遠觀的表現客體,而是集體心靈療癒的媒介。(桃花與渡伯紀實互動劇場)
In this production, traditional drama is no longer a performing object that one observe from afar,
but a media of collective mind-healing therapy. 
( documentary interactive theatre)

導演是張嘉容,身心療癒是其長項,深究角色行為動機,妝點偶戲人物內在肌理。(哪吒小英雄)
The director is Chang Chia-Jung, who is known for her ability of mental/physical healing, 
by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inner motif of characters. 
She is the one that enriches the inner depth of puppet charters. ()








評論出處:文│劉美芳 (戲曲評論)
表演藝術雜誌  2013年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專題報導
Liu Mei Fan, PAR magazine, retrospect on performing art in 2013, 10 phenomena theatre critic









中國時報報導:戲劇創作與社會療癒的交相輝映

2014-02-04  中國時報 【專輯




戲劇創作與社會癒療的交相輝映:閃爍在水面上與水面下的溫柔光芒


療癒人心的劇場
張嘉容是劇場界優秀的舞台劇編導,20141月甫出刊的國內權威"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表演藝術十大現象觀察"中,她編導的兩齣作品被報導在內。張嘉容曾兩次參加法國亞維儂off藝術節,曾與法國Espace Louis Jouvet (Rathel)劇院共同製作編導作品,在巴黎天鵝之眼劇院、鳳凰書店發表演出,曾獲台新藝術獎提名、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獎。

張嘉容2011年成立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她的關懷主題為現代人的憂鬱焦慮處境,透過創作引領觀眾找到領悟和解答,作品被譽為有「癒療人心」的效果。評論家說,張的文字"充滿值得低吟複誦的譬喻與詩句""總有衝破紙面的能量。""她具有藐視一切成見的勇氣",但"對抗充滿隱喻之美與文學想像"。她的戲劇善於捕捉人性的美好光明,啟迪人心,台北藝術節總監耿一偉說,"很久沒有在劇場有這樣的體驗,那就是被啟蒙。"


衝破紙面的能量
劇場作為找到領悟和啟蒙的場域,用藝術啟迪人心,表現在張嘉容主持的水面劇場,除了他們倍受肯定的專業舞台劇創作之外,與其他劇團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該團還將戲劇應用在成人戲劇教育和潛能開發、應用在特殊族群的身心照護和癒療。

張嘉容自2008年開始開設戲劇工作坊,針對學生、一般大眾、上班族或政府、公私立企業做戲劇教育、員工訓練、身心開發等。2009年開始,她推動"天使宅急便"計畫,受到台北市文化局長期支持,持續跟社會弱勢或情緒/身心障礙族群工作,如外籍配偶、家暴婦女,憂鬱症族群、自閉症家屬及孩子、單爸單媽、外籍配偶、家暴婦女、安置少女,用戲劇開發他們的身心,訓練他們演戲。

五年來,張嘉容應邀到婦女、醫療、學校、各種長期照護族群單位開設戲劇工作坊,至今已與50多個社會福利團體合作,服務二千多個小時。參與學員除了一般大眾、演員、故事媽媽、各種弱勢族群之外,還包括專業助人工作者如心理師、治療師、社工等。

20112012年,張嘉容編導《你可以愛我嗎?》,由專業劇場演員與泛自閉症/亞斯柏格家屬、助人者共同演出,讓社會大眾透過戲劇觀賞,了解泛自閉症/特殊境遇家庭的處境,給予支持和理解,尊重個別差異、欣賞生命的多元美麗。2013年起針對早療孩童的家長/長照族群工作,並推動水母劇場療遇計畫,培養以戲劇助人的志工。


推動身心照護的道路
上過水面課程的學員,總是留下一句句充滿感謝的話語:「我覺得這是非常傑出,也真的有照顧到特教家庭母親們的團體」、「爸爸媽媽上課可以造福全家人」、「在水面上與水面下,透過身體的開發,啟蒙著一股新的人與人的關係」、「我提昇了自我覺察,也學到角色互換的同理心」「動作開發,讓我更懂得舒展自己、調整自己」「我的小孩經過幾次課程,在肢體放鬆和溝通上有顯著的進步」.......學員們帶著滿滿的收穫和領悟走出劇團,又引領更多願意面對自我的人們回來。這不僅是參與者的自我修復之路,也是張嘉容持續推動戲劇療癒工作坊的動力。



多汁報報導:「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 打破傳統

2014-02-15 多汁報 【周雅瑩】

挑戰戲劇和真實的分野
賦予傳統戲劇新生命
療癒、啟迪人心的劇場
水面上與水面下,用藝術劇場探索身心靈



打破傳統!〈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融合社會參與及文創


    蘇格拉底:「先懂得自己的無知,就會是智慧的開始」。
    從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再到中國的湯顯祖,對於人的關注是最重要的。戲劇,可以表達人與這個社會的關係,而透過戲劇的故事以及生活中的體會,就可以了解自己。這是現為〈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的藝術總監兼編導的張嘉容導演對戲劇的闡述。

    張嘉容導演於2011年成立〈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劇團除了致力於藝術創作、成人教育、文化融合、兩性議題和弱勢參與,還是兼具人文與科技的雙跨界劇團。張嘉容導演表示,在不同領域裡的人對於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就像劇取名為「水面上與水面下」,希望能在不同的領域之中來回穿梭、互相對望尋找出溝通與連結,以謀求行動與超越之道,並且不被外界定義為某種特定形式的劇場。


挑戰戲劇和真實的分野
  由張嘉容導演主持的〈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除了在專業舞太劇創作備受肯定外,他們與其他劇場最大的不同就是擅長「多媒體紀實互動劇場」。以2012年的《你可以愛我嗎?》就是一齣邀請自閉症以及亞斯伯格症的家屬做為這齣戲的觀眾兼演員,以互動式的方式即興創作一齣戲劇。而2013年的《桃花與渡伯》,就藉「送信給一官」的劇情,讓觀眾們在戲劇的最後各自寫下一封信給自己最想要給的人,並且上台分享信裡的內容。張嘉容導演說:「劇場可以是傳統演員表現自己和呈現編導故事的地方,但它也可以是跳脫傳統定義,讓人與人之間真實交流的空間」。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蔣家驊先生也說:「素人演員的參與讓整個演出充斥了幾分真實性,雖然因為表演形式極具實驗性質而導致整場演出不夠飽滿,而不像是一齣『戲』,卻也藉此嘗試並挑戰了戲劇與真實的分野」。
 

賦予傳統戲劇新生命
    〈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除了有打破傳統劇場的互動劇場外,也不停地嘗試把現代舞台劇與台灣傳統戲劇作結合。以2013年劇團與台北木偶劇團合作《哪吒小英雄》為例,就是一部以傳統布袋戲遇見現代劇的方式,透過「人偶同演」,除了激發出令人驚艷的視覺饗宴之外,也在創新的表演方式中,更深刻地傳達出隋朝末年的兵荒馬亂。
  而此次的演出還將哪吒鬧東海的故事裡融合家庭劇與神怪題材,以”天賦異稟少年的生命危機、父子衝突”視角切入,講述在既存社會價值觀的衝突中,父子兩人如何共同經歷生命危機和救贖,使得整部戲劇故事再生並且找到新的使命。張嘉容導演表示:「把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文化現代化,就等於把台灣固有的美好事物變得更好。然而,把傳統文化融合在現代的生活中,就等於重新賦予了傳統文化不一樣的生命」。


療癒、啟迪人心的劇場
  〈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針對特殊族群開發出具有「療癒性質」的工作坊。據張嘉容導演描述,因現今較少劇團與弱勢族群合作,所以有許多關於弱勢族群的基金會就會給予〈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支持。以《亞斯伯格症》家屬工作坊為例,藉由林芳瑾基金會「亞斯伯格症」計畫與〈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的合作,讓許多家裡有自閉症兒童的家長至劇場來說自己的故事,並且演出自己的生命經驗以及心路歷程,透過戲劇表演的形式相互支持取暖也對外發聲。而2012年由張嘉容導演編導的《你可以愛我嗎?》,更是透過專業劇場演員與泛自閉症/亞伯斯格症的家屬共同演出,讓社會大眾透過戲劇的觀賞,更了解泛自閉症/亞伯斯格症這特殊境遇家庭的處境,並且期許大眾能夠給予支持和理解。

  對於為甚麼是癒療家中有自閉症、亞斯伯格症親人的家長,張嘉容導演表示,現今有許多單位都致力於關懷生病的兒童,但卻很少有機構去關懷這些孩童的家長。在面對有社交困難的親人,這些家屬們往往得站在第一線向大眾解釋,這些壓力導致有些家屬們會變得很焦慮不安,所以張嘉容導演覺得照顧者其實很需要有個可以得到支持,並且紓解壓力的地方,所以才會有關懷照顧者的課程以及戲劇。

    然而,對於一直嘗試多重突破的〈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張嘉容導演說:「先懂得自己的無知,就會是智慧的開始。而懂得傾聽故事、充實自己,就會得到更多創作上的靈感」。〈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未來除了會繼續與弱勢團體合作,還會繼續嘗試不同表達戲劇的方式。張嘉容導演表示,不求現代戲劇成為台灣的代表性表演,只求能夠把台灣固有美的傳統再創新、在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