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戲與當代的減法跨越— 江之翠劇場《桃花與渡伯》
盧健英 2013年04月15日 10時35分
盧健英 2013年04月15日 10時35分
去之前,很難想像什麼是宣傳中所稱的梨園戲「紀實互動劇場」。藏在大樓裡的劇場, 走出電梯,觀眾被要求脫下鞋襪,赤足進入,便通過了「入境」儀式,走進光影搖曳的劇場裡。三十坪大小的空間裡佈滿蘆花與紙幔,水光漫漾,在主持人(即導演)張嘉容的帶領下,自行選擇一位引渡人(即演員或樂師),在其身後擇蓆而坐。透過主持人遊戲般的指令與描述,讓「觀眾」化身為「船客」,帶領觀眾完成一趟想像與自省的旅程任務。
這一晚的《桃花與渡伯》互動是重要的。張嘉容巧妙地從戲曲本裡抽出「送信訴情」的初衷,透過送信婢女桃花與渡伯的搭唱(傳統戲曲),路中渡過十個故事碼頭(演員的真實故事),帶領觀眾來到自己的終點碼頭,這一路上,因為戲曲表演上的趣味與俏皮,因為演員故事的真實與動人,因為張嘉容如風般從容的引領,一群互不相識的觀眾起而動,動而舞,舞而靜,靜而心中有浪,想起自己生命中的風月,於是在「下船」前開始書寫自己的訴情之信,並傳由他人大聲朗讀。這一整個旅程的化學效果令人吃驚,如果,互動是不必認識但心有相通,紀實是不必揭曉但體會就在當下,《桃花與渡伯》突破形式走入心靈,營造出的療癒力與救贖感,是相當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