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與渡伯》紀實互動劇場 觀眾迴響──林盈璋



 文/林盈璋(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

小時候,從守著戲棚下看著布袋戲、歌仔戲到後來在家裡看電視,也從看電視、電影,直到劇院看舞台劇、傳統劇或京戲,對戲曲也從排斥,到接受;但是,看戲畢竟是看戲,永遠都是當觀眾,直到去年參加【水面上水面下劇場】張嘉容導演第一部紀實互動劇場《你可以愛我嗎?》的作品,我才真正體驗到甚麼叫做「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寫實。在戲劇中,觀眾不再只是觀眾,而是可以走上舞台,與演員一起分享生命的故事。而《桃花與渡伯》這齣戲不只是充分呈現南管樂師的生命故事,更是讓觀眾在樂師的故事分享,及南管樂曲的牽動,透過【水面】的震盪而讓自己潛意識的聲音,浮上意識層面,並經由在四句偈的能量而獲得心靈的洗禮。看完一齣戲,猶如搭上了生命方舟,被渡到苦海的彼岸,心靈一陣舒坦。

走出電梯,只看到垂吊的柳枝,猶如來到渡船的江畔,感受【江之翠】綠。進入劇場門口,脫掉鞋襪,踩在厚實平整的地板,舉頭看到垂掛著翠綠色水墨畫的垂葉,配合著燈光,更感受著江畔的翠綠。走入劇場,舉頭看到一波一波的波浪,彷彿看著江上【水面】的波動,隱約感受到從水面傳來的陣陣清涼。戲劇啟幕,從搭上船開始,聽著南管的樂曲,品味著樂師的生命敘說,一幕幕來自生活中的故事,時而述說學習的辛酸、有時又是對恩師的懷思、或是對已故親人的懺悔,每個故事又穿插著南管的樂曲與演員的對唱或吟唱,不只呈現了演員心靈深處的覺悟,更是感動了觀眾的心靈,讓深藏在潛意識的記憶從水面下浮上意識的水面。演員是船夫,觀眾是船客,當渡過生命大江的彼岸,在船夫與船客的互動下,將那份浮出水面的心靈記憶,透過四句偈寫下一封信,再經由被朗讀的儀式下寄出,一封是懺悔、是求寬恕;是感恩,或是一股綿綿無盡的愛與祝福的信函,來自演員,也來自觀眾心靈的深處。

這是一部感人、有深度,且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敘說著、也證實著,戲劇可以真實的呈現生命的韌性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