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排練紀實


撰文/學員蔡明璇

在第二次的排練工作坊中(第一次為甄選的體驗營),我們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為了讓學員可以快速熟悉華山的方舟劇場,嘉容老師引導大家,在探索空間的過程中,去認識這麼一個獨特的帳棚劇場。

透過模仿,我們試圖與對角線另一端的學員建立連結。同時,也兩人一組,讓一個人領導另一個人去認識空間,後者必須閉上雙眼,信任對方的帶領。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安、有焦慮、有碰撞。三十位學員如何以探觸的方式,建立與劇場內部無所不在的支撐物、平台、階梯觀眾席之間的關係,同時又要視這些阻礙為轉折點,這一切都是挑戰。正如同在泛亞斯伯格的症狀中,必經的社交障礙與突破。學員得找出自己與劇場空間的互動模式,學會信任他人,才能讓自己走出困境。


自我介紹是一種方式,可以讓學員彼此慢慢建立熟悉感。亞斯媽媽們與泛亞斯症候群者的故事分享,更是今天排練工作坊的焦點。我們可以察覺分享者本身的情感流露與背後的艱辛。在聆聽的同時,他們不再是孤軍奮鬥的一個人,在場的每個人都可以是他們的支持與依靠。這也是排練工作坊存在的目的與企圖達成的效果。

接下來,嘉容老師引導大家想像自己與彩虹共舞的過程,讓我們又回到第一次排練工作坊的肢體互動經驗。這個過程可以由雙人舞,擴大為四人舞、八人舞的接觸練習。在方舟劇場有限的空間裡頭,我們能夠移動肢體,釋放能量,並進一部與他人產生共鳴,這也是排練工作坊另一個美好的時刻。

最後的壓軸,嘉容老師以摺紙為例,讓學員兩人為一組,一個扮演摺紙人的角色,另一個扮演被摺紙的角色。透過摺與被摺的過程,我們回頭觀注自己的生命經驗。無論是家庭、學校或社會環境,都讓人在種種的適應(摺紙)的過程中,學會這個社會所認可的規範與價值。泛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人,正因為這個適應的過程出現阻礙,才發展成今天社會所既定的負面印象。摺紙是個壓縮的力量,當紙被摺過之後,留下許多摺痕,紙雖然變皺了,卻會慢慢地舒展開來。在縮與放之間,我們同時扮演了兩種角色。既是社會面具的入侵者,也是極力保存自我面貌的那個人。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個與社會規範和諧共存的平衡點,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在結束之前,嘉容老師還出了一個家庭作業,讓學員回想自己與小孩,以及自己與另一半之間,因為他們的泛亞斯柏格障礙,而導致「摺」與「被摺」之間的互動故事。學員得在下週二之前完成這個小故事,電郵給劇團,而且儘可能在下次上課的時候,帶一個與故事有關的小道具過來,將這個生命故事呈現在眾人面前。除了口述,也得有肢體與情感的表現。排練工作坊至此宣告進入戲劇創作的階段,張嘉容老師以專業劇場編導的角度,將帶領大家越來越靠近表演的核心。我們由衷期待下回的上課,每個學員都可以更活躍、更自在、更真誠地面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