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出發(1)-未來在哪裡?

   撰文          張嘉容
又到中秋節了,每次中秋節,就會想起在北投文物館演出的《 下一站,出發》。劇中人回顧成長歷程,對照時代和個人歷史,企圖重新定位自己,看清楚未來的方向。也許這是每個人永遠都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的事。
 
下一站出發劇照

之一
2013年,財團法人跨界文教基金會策劃了北投市民劇場,穿梭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中,魔幻與現實場景交錯的八場市民劇場/一件裝置展覽/一部紀錄片。基金會的執行長、差事劇團團長鍾喬老師希望在八場市民劇場當中,有一個專業的劇團參與,在美學上加分,邀請水面劇場來創作一齣戲,我非常高興能有這個機會。

剛好在2012-2013年,水面劇場一直定期開課:「遇見家庭中的自己」,累積了一批成員。於是我就邀請課程的成員,加上專業演員來演出。這是我從 你可以愛我嗎》之後一直想作的。對我來說,專業演員的藝術技巧,有淬鍊多年才能成就的美感,素人演員的生命經驗豐富動人,是專業演員無法取代的。把兩者放在一起,能夠創作出兼顧技藝和內涵的作品,

團隊成員在水面劇場熱烈的討論
設計團隊群有我長期合作的老師、朋友,包括舞台設計房國彥、知名燈光設計王天宏、香港金像獎服裝美術大獎得主賴宣吾、空山靈雨專輯/音樂設計陳世興等等,還有很優秀細膩的舞台監督張剛華,他現在已是明日和合製作所的導演。

演員則有曾獲台新藝術獎大獎朱文走鬼主角的梨園戲演員魏美慧,《桃花與渡伯》女主角施芸仙,集藝劇團團長布袋戲演師黃僑偉,逗點創意劇團藝術總監、果陀劇團老人劇團導演江國生,劇場演員王貴平。民眾演員部分,則有幼教老師楊靜芳、語言治療師張擇祥、塔羅牌/身心工作者江美荷、護士楊秋玲等。

之二

當時正是新北投車站終於有了返鄉契機的時刻,鍾喬老師建議我們和這個事件連結,並以旅程為主題。然而我比較想找到普遍性。人的一生中有許多階段,就像車站,一站又一站。什麼時候你會想要出發?現在在哪一站?已經離家多久、多遠了?什麼時候,你又會想要回家?

此外,鍾喬老師聽說《桃花與渡伯》的成功,建議我從《桃》劇出發,做一個類似的作品。我不想只是自我重複,煩惱了一陣子之後想到,內容上,可以將桃花與渡伯的關係做新的設定。

於是在這個版本裏,桃花與渡伯從素不相識的路人,變成一對分離多年的父女。桃花特意前來搭船認父,原著裏桃花要替小姐送出的情書,現在變成要替自己和母親送給父親的情書。旅程當中,眾船客輪流訴說自己離家和回家的故事,桃花和渡伯也在聆聽當中彼此靠近,最終將這趟旅程,變成認親和回家的旅程。

之三

為了要做這齣戲,整個劇組研究了北投的歷史和風景。鍾喬老師推薦了文史專家楊曄給水面,65號,楊曄、燈光設計王天宏、音樂設計陳世興和我,一起去北投田野調查。楊曄給我們介紹了新北投火車站,談及他從小到當兵都住在新北投,坐火車的經驗還有當地歷史,我們還逛了古色古香的北投文物館,使我大為驚艷。最初想在北投溫泉博物館演出,但是官方場地的開放時間有限制,白天有遊客,晚上又閉館,館內又沒有冷氣。此時看到北投文物館,覺得這裏最為適合:文物館興建於日據時期,到2013年,已經具有96年的歷史,我們若在這裡演出,就是古蹟與戲劇,博物館與劇場,日式建築、傳統戲曲與現代戲劇等多種跨界的相互碰撞與創新。
 
自左至右導演張嘉容、館長李莎莉館長、文史專家

我興奮地跟鍾喬老師說想在這裡演出,他陪我一起去找文物館的洪侃副館長。洪副館長熱愛藝術,決定大力協助,取得李莎莉館長的慨然同意,我們就在這個古蹟裏面演出。

團隊第一次在水面劇場開會
610號我們在劇團開會,演員們幾乎都到了,楊曄來到劇團跟大家講北投的歷史。大家擠滿辦公室,還有劇團的客廳。楊曄說了新北投火車站以及火車回家的故事,我放了桃花與渡伯當中,梨園戲演員美慧演的一段渡伯與父親的故事,演員們也各自說了自己和火車、回家、旅途相關的故事。


秋伶提到她因為討厭回家,錯過和阿嬤見最後一面的機會,說著說著哭泣了。僑偉說到自己是單親家庭的小孩,他從10歲開始學布袋戲,李傳燦老師就像爸爸一樣。擇祥說到:「我離家、回家、離家、回家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直為了要回家。若有一天,當我讓爸爸引以為榮,我才會覺得那一刻是我可以回家的」引起大家很多感觸和激盪。

大家深刻交流對家和下一站的看法

演員們對我說的故事,後來都繼續深入探討,這一來是創作目標設定的清楚,二來是我們已經累積了足夠的信任,排戲一開始,演員們就跟我說了自己最在乎的事。

在跟演員們工作的過程中,我不只一次的覺得,身為一個創作者,能夠得到夥伴的信任,能夠一起分擔沉重的心事,實在是莫大的榮寵和幸福。

水面上/舞台上的故事,是水面下/舞台下的心事,從舞台下轉換到舞台上,呈現給觀眾看到,創作者與觀眾互相交流,然後發現這是我們共同的心事。這也是劇團命名的宗旨之一。

下一站出發劇照

(本文將收錄在2018張嘉容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