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lus:寫在藝術治療之外 療癒系劇場 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唯一串連台灣、香港、澳門兩岸四地的文化藝術雜誌 art plus,四月號專題「寫在藝術治療之外」,採訪了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談論她的創作以及工作坊課程,讓戲劇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讓更多人看見藝術在癒療與慰藉的發揮與可能。

無論是何種形式,張嘉容的作品,總是希望讓人在看完戲,上完課後,能感到溫暖,有所啟發,並為自己生命注入能量。藝術的力量如何啟迪人心?更多內容詳見全文,來看嘉容老師怎麼說吧!




本文刊登於art plus 第30期,2014年4月,p.32-33。

療癒系劇場 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
文/孫嘉蓉(台灣art plus 主編)

聽到「戲劇工作坊」,多數人會理解為學習演戲、表達技巧的課程,但在劇場編導張嘉容的工作坊中,學員感受到的其實遠超過戲劇本身。


在劇場工作十多年的嘉容,2010年成立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現任劇團藝術總監。寫過無數個劇本,對人一直很有興趣也擅於用捕捉人性的她,小時候曾是個極度害羞的小女孩,與人交流時常手足無措,直到接觸戲劇和舞蹈的課程後發現到身體的存在,學會透過肢體自在表達情感,「過去(跟人相處)很不專心,心裡有太多聲音在關注別人對我的看法。」她說。不但著迷於身體開發與自身發展的各種可能性,這幾年她也己利利人,開設相關的課程教授這些技巧,甚至將這些課程中對學員和社會現象觀察的啟發,帶回到戲劇創作上。


嘉容曾與多個劇團共同創作,2008前都是專注於戲劇編劇與導演的工作,四處教學並不在她的計畫中。一切起因於那年她做了一個和憂鬱症有關的戲《我的天使朋友》,戲裡主角困在對於社會的無力、父母間的溝通以及兩性關係裡,最後領悟,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的女媧,都在補自己的洞。演後得到很多觀眾迴響,她於是把巡迴表演的計畫拿去申請補助:「當時有評審說我一個專業藝術創作者,為什麼要去做社工的事,建議我如果真有決心可以先從課程開始。」從最初的《天使宅急便》計畫(註1),一路舉辦過《泛自閉症/亞斯柏格戲劇計畫》、《遇見家庭中的自己》等工作坊,迄今已與超過50多個單位合作。


對過去很喜歡上各式課程的嘉容而言,一開始是把學過的戲劇、舞蹈技巧整合,後來發現學員們就像是她的演員,上課如同即興編導一般,甚至比劇場創作更大膽、深刻和有影響力,這對她往後的創作起了很大影響。


2011年一系列關於亞斯伯格症的計畫是另一個轉捩點,她將課程累積的啟發,在計畫結束之後,重新招募可以演出的家長、社工、志工等素人,延伸創作了《你可以愛我嗎?》多媒體紀實互動劇場(2012),這個作品講述自閉症孩子、家長們以及這個社會的故事,讓演出者現身說法的表達並與觀眾互動,加上掌控得宜的藝術水準,得到了好評。


這個她獨創的戲劇形式,啟發自德國Rumini劇團,再加上近距離互動及各種美學元素,形成一個完整的劇場風格。在《你可以愛我嗎?》之後,她繼續發展紀實互動劇場,加入專業演員,甚至結合梨園戲和布袋戲,在2013年推出了《桃花與渡伯》與《下一站,出發》,資深劇評人紀慧玲形容:「明明白白是一場心靈之旅,因為切入音樂、樂器、肢體、曲詞的玩耍,大有拆解經典的解構趣味,靈性療癒的強迫指涉隱褪退讓,劇場的遊戲性浮出水面,一干旅人居然也就安於擺渡,安於同船共渡。」


治療還是療癒

在嘉容的工作坊裡,從暖身開始、再透過小遊戲、自由書寫或講故事等多種技巧,引導大家面對內在自己。學員的反饋以及改變是彼此最大的收穫,她信手拈來的故事包括焦慮父母關係的女兒、放下對先生不實際期待的太太、卸除商場語言的企業老闆等,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故事而來,帶著滿滿的收穫而去。工作坊雖以戲劇為名,卻不只學習技巧和創作方式,當中療癒的成分,曾讓嘉容對於工作坊的定位小小迷惑了一下:我要怎麼訴說自己所做的事讓外界理解?

「早期學員並不會把我當諮商對象,只是很願意跟我說,雙方都沒有負擔。後來開始有學員到處去分享課程裏得到的收穫,問我說可不可以用『戲劇治療』這個詞來跟外界介紹。甚至有我不認識的心理醫生推薦個案來上課,但我始終沒有用這個詞。」她說。


她了解這是一種跨領域的課題:「戲劇創作者很少去了解創作以外的事情,心理諮商界不太了解專業劇場。我只想讓大家知道我們所進行的事,對雙方都有幫助,例如我的學員很多都成了專業劇場的觀眾。」因此,她將自己的工作坊的課程定位為:透過戲劇,自我觀察省思、發展能力,進而改變思考觀點和行為模式,為自己生命注入能量。


而她將自己的劇場創作稱呼為「療癒系劇場」,強調創作要讓人看到脈絡,在看完戲後能獲得力量並感覺到溫暖。那麼過去她劇本中會出現的暴力與憤怒,跟療癒有衝突嗎?她笑說沒有啊,療癒系劇場並非要隱惡揚善:「說到底藝術作品先要有美感和技巧才能感動人,不是只靠崇高的精神。我的創作主題是情感關係,兩性張力,家庭風景,深刻去讓人看見家庭社會的文化脈絡,跟工作坊一樣,都是為了讓人在看見之後,用更大的勇氣和信心走下去。」


註1:2008年的《天使宅急便》計畫,與婦女、醫療、學校、各種長期照護族群等團體合作,至各單位開設戲劇工作坊,推動創意舒壓、身心照護、自我療癒、自助助人。